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

日期: 2015-04-27 浏览量:908 文字大小:

一、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

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县、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(居)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,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的指导下,通过开展宣传培训、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,对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调查、巡查和简易监测,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、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。

二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

1、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、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,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(区),编制监测巡查方案。

2、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,建立防灾责任制。

3、确定群众监测员,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识培训,做到家喻户晓;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训宣传,做到人人皆知。

4、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(区)防灾预案,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,建立各项防灾制度。

5、通过实时监测和巡查,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(区)的变形情况,在出现灾害前兆时,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。

6、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、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巡查档案,并及时更新。

7、组织实施县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。

三、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

1、崩塌简易监测方法

斜坡裂缝木桩法、斜坡掉土块或砂土剥落目测法。(加图示)

2、滑坡简易监测方法

1)埋桩法

埋桩法适合对滑坡体上的裂缝进行观测。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,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,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)埋钉法

埋钉法是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打一颗钉子,通过测量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,根据其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。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非常有效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3)贴片法

贴片法是在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,如果纸被拉断,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,须严加防范。

4)上漆法

上漆法是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,其原理与埋钉法相同,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扩大。

3、泥石流简易监测方法

通过正常洪水水位线来观测泥石流,暴雨期间要对上游泥石流物源区进行巡查和看守。

4、地面塌陷、地裂缝简易监测方法

可使用埋桩法、埋钉法、贴片法等简易监测方法进行监测。

四、灾前准备工作

1、预先落实公布责任人

在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后,县、乡政府应确定管理责任人,村应确定防灾避险总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,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,对拟定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,做到家喻户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、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

1)避灾场地尽量选在地形平坦开阔,水、电、路易通入的区域;

2)历史上未发生过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、地面塌陷、地裂缝及地面沉陷的区域;

3)不应选在冲沟沟口,弃渣场、废石场、尾矿库的下方;

4)避开不稳定的斜坡和高陡边坡;

5)不宜紧邻河(海、库)岸边;

6)避开地下采空区。

3、预先选定撤离路线

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,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、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。尽量少穿越危险区,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。

4、预先规定预警信号

应事先约定好预警撤离信号(如广播、敲锣、击鼓、吹笛等)。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,不能乱用,以免误发。

五、地质灾害避灾流程

1)监测人、防灾责任人及时发出预警信号,组织群众按预定撤离路线转移避让;

2)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灾后自救,包括被困人员自救、家庭自救、村民互救;

3)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,避免灾害体进一步活动导致的人员伤亡;

4)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;

5)灾害发生后,在专业队伍未到达前,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、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,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,禁止人员进入;

6)有组织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;

7)注意收听广播、收看电视,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。如果将有暴雨发生,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,避开灾害隐患。

打印
分享
返回列表